妈妈走了十多年了,给我们兄妹留下了这几台传家宝。这物件现在大多人不认识它是啥东西,更不知道它是干啥用的。
我的二姐当年跟妈妈学的真传用的最熟练,所以妈妈走了之后理所当然的传给了我二姐。那天帮忙收拾小棚地下室,见到当年这熟悉的物件,仿佛又看到了妈妈年轻时候勤劳的身影。
这是老式的手摇织袜机,就是在六七十年代也算是稀罕物,我们村就我们一家有会这个手艺,整个黄县城也就三两家吧。
那时候一般老百姓买不起洋袜子,过年自己家纺点线,或者是用缝大梨袋的线织双新袜子也是很不错的。因此,织袜子这个行当自然也很受欢迎了。
每逢赶集,我们就和妈妈在黄城剧院旁边出摊了。摆上桌子,架上机器,就开始织袜子。
许多人尤其是南山来的果农把家里富余的线都拿来织袜子。小小的摊位前挤满了加工袜子的人,一会的功夫,盛线的大筐就滿了。我负责登记、绑签,妈妈和二姐则是飞快的摇着机器刷刷的织着。
到了腊月是最忙的季节,活多的都干不了,许多人都跑到我家里来送活求快点织,巴巴着过年穿呢。
这时候我和弟弟专门缝袜头,就是脚趾头封口的部分,这纯是手工活。妈妈怕我们偷懒,在家里实行了计件制,缝一双二分钱,这一招真灵,我俩啥也不干了,一缝一个半夜,浑身一包劲。我大姐也来助阵,不知从哪买了个手摇唱机,一大堆吕剧唱片,一家人听着吕剧,织着袜子,一点也不觉着累,什么《李二嫂改嫁》、《喝面叶》、《借年》,都是那时候学会唱了。
后来,随着时代铺天盖地的发展,大受欢迎的尼龙袜子一下子占据了市场,人们都抛弃了这些手功用品,而织袜子这个行当也很快消失
了。
去年我到苏州去旅游,在街头上看到了现场加工织袜子,就是用的这样的机器,线是现选的,一双居然要20元钱,许多年轻人在等着买情侣袜子,或者是给孩子织双卡通袜子,告诉我就是买的这个情怀!这个你不服南方人的头脑不行!而我们北方呢?